最近关于赤字货币化的争论很热闹。支持方代表人物为财政部财科院的刘尚希院长,反对方代表人物为原人行副行长吴晓灵老师。一个是我财科所的老师,一个是我五道口的大师姐。两位都是我尊敬的师长,文章自然得认真拜读。
带着思考跟一位从事了一辈子银行信贷的五道口大师兄和几位现在还在一线的行长朋友讨教了银行的信贷现实情况。个人感觉在大疫之后,宏观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真不能全指望银行体系传导,甚至连主要指望银行都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些不是银行可以承担之重。
银行的资金来源决定了
银行的基本资金来源就是客户存款。从法理而言,银行放出去的资金最终是该银行客户所有的。这些客户只是部分居民,而疫后经济抢救和恢复是全体居民受益的。以部分居民的钱救济全体居民的事,除非征集并获得了全部存款客户的自愿同意,否则这事就说不过去。虽然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但毕竟不是每个存款客户都有这么高觉悟的。而且,除非政策强制,哪家银行也不愿、也不敢率先拿自家客户的存款去拼。
从经济角度而言,很多人会说银行放贷出去又不是打赏,回头是要还的。但现在最需要救助的恰恰就是中小微企业这些市场上弱势经营群体,关系千家万户,亿万就业,从街头贩夫走卒、到沿路小店门脸、到中小民营制造。经济正常情况下他们都很难贷到款,原因就是因为对银行而言向他们放贷风险收益比不佳。现在他们又处在经营状况最差的时候,放贷风险急剧上升时期,假如现在放出去,未来势必导致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急剧下降。但银行的负债端是刚性的,也就是客户的存款到期必须是连本带息要付的。一边贷款将来可能收不回来,一边存款必须要付,那等待bank的就只有bankrupt了。
银行的信贷模式决定了
银行信贷经营有两大基本模式:一是自偿性贷款,即基于商业行为能自动清偿的贷款。譬如工厂老板接了一笔大订单,缺钱购买原材料,他就可以去银行贷款。他拿到贷款把这笔订单下的产品生产出来并交付后,到日子就自动有钱还银行了,所以叫自偿性。企业的经营贷款、基于个人薪资收入的消费信贷等都属于这种模式。
但在经济活动因疫情停顿几个月后,广大中小微企业因为几个月收入断了,但房租、员工工资等成本导致都已经是欠债了。借到钱后首先必须清偿这些债务才能继续经营,然后才可能成为银行经营贷款的对象。在企业正常经营前,将这些企业从财务困境中解脱出来真的不属于银行的正常经营信贷模式。银行救急不救穷,你当下负债累累,谁敢再借钱给你?!
另一信贷模式就是抵押贷款模式,俗称典当模式。就是借款人抵押一项财产在银行,哪怕是借款公司股东自己或其亲戚朋友的财产也行,然后银行放贷。如果还不起,银行就拿该财产来抵债。这其实才是中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主要模式。
而抵押用的财产主要就是房地产。现在到处报导房地产贷款占整个信贷比重太大,大约在30%上下,国家政策和监管部门都在强制要求银行压减此比例。但我要说的依靠房地产做抵押物放出去的贷款比例比这还高很多。其实大多中小企业流动性贷款、中小商户经营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背后的抵押物都是房地产,而且不少还是个人的居住房产,所以今天有人说房地产是“中国信用之母”也非危言耸听。譬如你去银行申请个人消费贷,如果有房子,申请流程就可大大简化。
但疫情之后,很多原先的抵押贷款户面临银行封冻财产的风险。当然,由于国家政策的要求,银行现在是给以大力宽缓的,但旧债未偿再放新债对银行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同时,面对全球疫情持续,投资风险加大,中小微企业主们敢于拿自己的房产来抵押赌明天的气魄也怯了。所以,当下靠抵押模式放贷给这些群体也更艰难了。
货币政策传导不到中小微企业
近期国家宏观刺激政策不可谓不力,但最需要救助的中小微企业群体却没多大感觉,原因就是因为前面分析的诸多微观约束,导致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抵达不了这些中小微企业。一边是现在这些贷款主体没信心、没能力贷;一边是银行没意愿、没胆量贷。
即便是定向的、结构化的宏观政策,最后也会在银行传导渠道中异化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些日子,深圳给予中小微企业贴息贷款结果导致了房价暴涨!其中故事说简单点就是:银行只敢按典当模式给中小微企业放贷,既然政策要求一定要放,就让他们先买套房来抵押呗!!!银行真没有直接给房地产贷款,但房价确实因之而涨,正所谓“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正常时期,广大中小微企业都指望不上银行体系,今日就更不宜指望了,货币政策向中小微企业传导的路径一直就是凝滞的。刘老师提出的货币状态一说其实就是指出了宏观货币供应量在微观传导过程中的异化问题,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只要有人行统计数据其实做起来应该不难。
指望不上银行哪指望谁?个人认为当下的确应该考虑直接通过财政手段支付下去,补贴到中小微企业、以及失业人群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可以做到,我们更可以做到。财政资金取之全民,用之全民,法理昭彰;财政补贴救济民生,不计微观盈亏,但求宏观复苏;财政支付药石直达病灶,免去诸多截留变异,何其清爽!
谁来埋单?
当然,国家也可以通过下达计划和监管指标强制各家银行执行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但强扭的瓜不甜,何况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真执行起来还不知道会冒出多少类似深圳房价暴涨之类的诡异事件。最后,因此造成的坏账,商业银行也有理由要求国家买单。国家如何买单?参考当年四大国有银行坏账处置的案例看,最后还是财政搽屁股埋单!这大概就是刘尚希老师觉得何必多此一举,还不如赤字货币化来得直接。
当然,是否真需要闹到修改银行法和预算法的地步倒也不至于,譬如央行宣布一个在公开市场大规模甚至超大规模购买或逆回购国债的计划也可以达到效果。
当然,当下情形还有一个可以买单者,就是银行本身。2020年1季度,在整个国家GDP负增长6.8%,实体企业纷纷不堪之际,商业银行整体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5.00%!这种利润逆行,其实就是当下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机制阻塞了导致的诡异。此情此景,让银行股东承担一下,未来自己埋单坏账,倒也可能是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
噢!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