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要“吃透”一家企业的报表,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才有可能做到,以下是我对如何“吃透”企业财务报表的几点看法:
一、浏览报表,了解企业是否有明显的异常财务指标
拿到企业的报表,不要着急进行复杂的比率计算或统计分析。
先对报表,即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看看是否有异常科目或异常金额的科目,或从表中不同科目金额的分布来看是否异常。
比如:其他应收款过大往往意味着本企业的资金被其他企业或人占用、甚至长期占用,这种占用要么可能不计利息,要么可能变为坏账。如果存在这种情况的,意味着其他应收款有可能会发生坏账的可能。利润可能有水分。
二、研究企业财务指标的历史长期趋势,以辨别有无问题
一家连续赢利的公司业绩一般来讲,要比一家前3年亏损,而本期却赢利丰厚的企业业绩来得可靠。一般来说:一家上市公司的业绩必须看最近5年以上的财务报表才有可能看清楚。
如果以股东权益报酬率作为绩效指标来考核上市公司,一般情况是上市公司上市当年的该项指标相对于其上市前3年的平均水平下跌50%左右,以后的年份很难恢复到上市前的水平。这种情况一般是企业上市前的报表被“包装”了。
三、 比较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否与其现金流量水平一致
有些企业在利润表上反映了很高的经营利润水平,而在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方面却表现贫乏,这时就考虑“利润为什么没有转化为现金?利润的质量是否有问题?”
将企业的业绩与同行业指标的标准进行比较。
一家企业与自己比较,也许进步已经相当快了,比如销售增长了20%,但是放在整个行业的水平上来看,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行业平均的销售增长水平是50%,那么低于此速度的、跑得慢的企业最终将败给自己的竞争对手。
四、小心报表中的“粉饰”
1、注意非经常性业务利润的占比大小
非经常性业务利润是指企业不经常发生或偶然发生的业务活动产生的利润,通常出现于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等科目中。如果扣除非经常性业务损益后的净利润远低于企业净利润的总额,比如不到50%,这样的利润水平是无法持续的,也并不反映企业在经营和管理方面提高的结果。
2、将收益性支出或期间费用资本化以高估利润
这也是“粉饰”利润的惯用手法,比如将本应列支为本期费用的利润表项目反映为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的资产负债表项目。这样这些企业的利润便被严重地高估。
3、以关联交易方式“改善”经营业绩
如原先的“琼民源”公司。为了掩盖亏损的局面不惜采用向其子公司出售土地以实现当期利润,而下一年再从该子公司买回土地的伎俩,后来“东窗事发”,遭到财政部和证监会的严厉惩处。
所以,我们在分析中应关注企业关联方交易的情况,研究其占企业总的销售、采购、借款以及利润的比例,并应审查这些交易的价格是否有失公允。
4、通过内部往来资金粉饰现金流量
有的企业在供、产、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便采用向关联企业内部融通资金,并把这些资金的流入列为“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的手法使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看起来更好。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集团公司财务报表。
五、分析报表,也要结合实际
1、财务报表有局限性,因此在分析报表时,有时候也要跟实际情况相结合。
企业的资产以及利润表中的产品销售成本是按资产或存货获得时所支付的金额记录的,因此资产和销售成本不是按资产或存货现行价值反映的。
如果该企业是一家老企业,那么折旧可能占很小的比例,在进行报表分析时,这些情况都应该考虑在内。
2、会计方法选择和会计估计的普遍存在。
财务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常常允许对相同的业务采取多个可选择的方法之一,即使对同类固定资产都采用直线法折旧,不同企业对资产的使用年限,以及对残值的估计也可能是不一样的。
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有:第一,在企业集团内部的绩效考核之前,应该按行业统一企业会计制度,尽可能地减少或甚至禁止对同一类经济业务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其二,作为分析人员,应采用一些剔除由于会计政策不一致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总之,“吃透”一家企业的财务报表,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不仅仅是看报表数据,同时要考虑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基础,以及其所处的经济环境。
噢!评论已关闭。